人材之成出于學,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視覺傳達設計教研室高欣老師在從教十餘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立言立行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積極投身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實踐與創新,在教學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藝術設計行業和高等院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綜合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在此基礎上,他不息跋涉,不斷提升自身在設計專業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堅持參與各類設計實踐、參加設計競賽和展覽,在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取得了矚目成績并以此反哺教學,擔當起學生成長成才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仁韌相濟,教之以事喻諸德
師者,因材授業,鼓之勵之,以至成業,是為授業。高老師在入校之初便深谙“教學質量是高校教師安身立命之根本”的道理。在日常教學中因材施教,堅持每年根據設計學科動态和學生特質,系統性地撰寫個性化的授課計劃、教案、教學PPT等教學文件。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高欣老師從實效出發,将優化教學方法與精簡授課内容相結合,積極思考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将在深圳從事設計管理的工作經驗和前沿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思維引入課堂,對其教授的主幹課程做出了前瞻性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興趣是學生學習穩定、持久的驅動力,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欣老師不僅在課程教學中注意從學生的主導需要入手,幫助學生明确學習目的。在課程之外,他也注重在實踐中加深與學生的交流探讨。本着學習和競賽相促進的原則,高欣老師緻力于在學習中培養競賽人才,以賽促教,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十餘年來,他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設計競賽,獲國家級二等獎1次、三等獎4次,省級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此外,他經常把設計項目引入教學,在課餘時間帶領學生參與項目設計,挖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傳道授業,發“仁”于心,為師以德,師之道在于仁愛、師範、謙德。師之法在于仁韌相濟,鼓勵、威嚴并重。高欣老師一直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他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将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位學生身上,積極為生活困難的學生排憂解難,曾數次資助困難學生、驅車近兩百公裡看望和安撫家庭發生意外狀況的學生等。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主動為學生提供考研義務輔導,犧牲休息時間為學生解答專業問題,他作為班主任的三個班,累計考上碩士研究生7人,2019年輔導的學生被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錄取為碩士研究生(享受每年1.4萬美元獎學金),幫助學生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高的起點和更強的就業優勢,引導青年學生為實現人生理想,奉獻社會貢獻青春力量。

愈研愈入,義理鑽研到粹精
随着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欣老師認為,作為高校設計教師,教研、科研、設計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對職業生涯都非常重要,因此,他要求自己要開拓眼界,将目光拉遠到全省、全國,通過不懈努力提升自身在設計專業領域的學術影響力,以更好地反哺教學,更好地勝任教學、科研等工作。
業精于勤,在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他毫不懈怠,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講座和業務培訓,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業内設計師和高校同行保持溝通交流,堅持參與設計實踐、參加設計競賽和展覽。在學習實踐、設計實踐和教育教學實踐中對科研意識的錘煉,令高老師在理論研究和設計研究方面建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方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15年,設計作品《HAZE》入選國際平面設計協會(ICOGRADA)認可的頂級賽事第九屆烏克蘭“4TH BLOCK”生态國際海報三年展;2018年,設計作品《道教符箓文字創意系列》獲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第二屆當代國際水墨設計展”入選獎(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政府聯合舉辦); 2019年,《水書文字新創》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共同主辦的國家最高規格的、五年一屆的專業展覽——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湖南省僅三件平面設計作品入選);2019年,《行走》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委會主辦“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水族水書再創造》入選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水墨與紋藏-國際設計特色作品展”(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政府聯合舉辦);設計作品《Virtual Social》入選2019年荷蘭Graphic Matters海報雙年展等。
在此基礎上,社會事務參與度的提升也使他能更好地勝任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他現擔任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視覺傳達專業委員會委員,湘潭市設計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等社會職務。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高欣老師表示,隻有不斷學習,才能成長為合格乃至優秀的高校教師。他會一如既往地立足教書育人的本質工作,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勇擔職責使命,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為标準堅守奮鬥,為學校、學院的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通訊員:黃悅
2019年10月8日